- · 《中国冶金》期刊栏目设[01/26]
- · 《中国冶金》投稿方式[01/26]
- · 中国冶金版面费是多少[01/26]
双碳破题: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给出城市地下空间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近日,中央碳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。这是碳中和领导小组的首次亮相,标志着我国双碳工作又迈出了“重要一步”。所谓碳峰值,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
近日,中央碳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。这是碳中和领导小组的首次亮相,标志着我国双碳工作又迈出了“重要一步”。所谓碳峰值,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,然后经历高原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;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、节能减排等方式,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消除,平衡并实现二氧化碳的“净零排放”。
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,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精心组织和规划,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深度参与。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认为,实现“双碳”除了能源消费结构改革、能源技术创新、产业结构调整、碳捕集、碳封存,还需要深入参与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治理。
地下空间综合治理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新途径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城市化进程加快,导致交通拥堵、环境污染、土地稀缺、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突出。针对这些病害,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早就意识到,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资源匮乏、改善环境条件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。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局成立于2018年,多年来一直从事该领域的研究。
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通过调研认为,目前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利用率低,普遍存在单址、碎片化、无序开发建设的现象,存在也是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。不足、功能单一等。
为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有序开发和经济集约利用,迫切需要推进以地质调查研究为主导的地下空间系统规划,在此基础上,逐步建立统一协调??的管理机制。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,推进技术标准融合,搭建地下空间信息综合管理平台,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生态体系。
“双碳”三大优势破解难题:
一是有利于增加城市生态绿地,增强城市碳汇 >
在大量的调查、研究和实践中,该局认为“双碳”问题的解决至少可以带来三个好处。
相关研究表明,每1立方米林木,可吸收约1.83吨CO2。通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,利用地下交通、商业、污水处理、垃圾处理中转站、适合地下环境的变电站等,实现城市由二维向三维的扩展。有利于土地的多重利用,腾出土地。空间,营造绿色生态环境,加强碳排放吸收。
以北京为例。目前有14个主要废物处理场。如果全部转移到地下,大约可以更换3.5平方公里的绿地。如果用于建造城市花园,可以得到约立方米的树木堆积,可吸收约8万吨CO2。
其次,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,减少城市碳排放
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局长易荣表示,地下空间利用岩石和土壤作为外部环境。地温在地下一定深度内保持恒定,尤其是在冬夏温差大、气候相对恶劣的城市。利用地下空间比地上空间节省了大量的调温能耗。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恒温特性,开发建设地下商业、地下工业、地下物流仓储等,可节省大量调温能耗。
以天津为例。截至2020年,天津市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。据测算,地下空间温度调节可节约能源消耗约136万吨标准煤。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40万吨。
第三,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,提供清洁能源
我国地热资源禀赋较好,主要是浅层地热能源和水热能。有地热(地下热水)和干热岩三种。其中,浅层地热能源在全国分布广泛;年可采水热地热资源19亿吨标准煤;我国陆域地下3-10km干热岩资源量??相当于856万亿吨标准煤。
可以预见,在“双碳”战略目标40年周期内,地热能开发利用将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“双碳”战略定位只有四个组合才能真正落地。
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,一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调研发现: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,未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,遵循“生态第一、节约第一、高质量发展”。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的主旋律,围绕“增加碳汇、降低能耗、减少排放”的开发利用战略,科学规划开发地下空间资源,这必须由四个组合保驾护航。
一要开发保护结合
坚持生态第一、开发保护的原则,进行生态安全评价、资源承载能力评价、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评价 以前提为前提,结合功能设置要求,合理规划利用不同深度的地下空间,灵活预留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水平空间和深度战略发展空间,实现系统、联动、前瞻性的规划开发建设。
二、功能协调与碳汇提升相结合
组织地下空间平面、垂直功能与地面空间有机融合,倡导立体、分级、网络化、系统化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,优先布置市政基础设施、地下交通、人防工程、应急防灾设施,提供大面积垃圾处理中转站、变电站、污水处理厂、仓储、和雨水储存 其他市政设施均位于地下,美化城市地面绿色生态环境,增强城市碳汇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冶金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yjzzs.cn/zonghexinwen/2021/0807/534.html